《粵劇與香港普及文化的變遷:〈胡不歸〉的蛻變》

著者  : 鄧兆華

出版  :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定價  : 港幣八十元

粵劇《胡不歸》開山於1939年,是薛覺先、上海妹、半日安的名劇,經歷了近70年,至今仍不時為香港及國內粵劇班搬演;劇中選段如《慰妻》、《逼媳離婚》及《哭墳》更經常在粵曲社、演唱會及以卡拉OK形式演唱;《慰妻》一曲更是很多粵曲導師的教材,及初學粵曲唱者的「必學曲」。

《胡不歸》劇情敘述一對戀人(萍生、顰娘)雖得結合,卻遭情敵(萍生表妹及表哥)設計陷害,並串通醫生詐謂顰娘得絕症需接受隔離,疼惜萍生的母親(文方氏)乘萍生從軍時逼媳婦離家。顰娘假託夭亡避世,萍生在墳前痛哭,感動了妻子出來相認;文方氏、表妹、表哥見二人真情至死不渝,後二者問心有愧,承認陷害顰娘,文方氏遂許萍生與顰娘再續前緣。《胡不歸》雖然情節簡單,但劇力深刻,致使演員既容易投入,觀眾也易產生共鳴。尤其在《逼媳離婚》中,家婆以為家嫂病重,遂磨利口舌、軟硬兼施地逼走家嫂,是自古以來「家婆──家嫂」誓不兩立的立體見証。時至今天,香港剛從「非典」疫症中暫癒,疫症、絕症、傳染、隔離,以至生離死別也可能瞬間驟至,我們對之當有另一番體會。

鄧兆華先後畢業於浸會大學生物系及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1991年獲頒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其後繼續在中大攻讀碩士課程,1996年以論文「粵劇《胡不歸》研究」獲頒哲學碩士學位。他曾被教育統籌局藝術教育組委任為「粵劇課程發展實驗小組」成員,參與設計中小學音樂科粵劇、粵曲的教材;現任教於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如需購買產品,請致電3943 3005與本中心職員聯繫

發表留言

zh_HKChinese
滾動到頂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