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資源下,「戲棚粵劇齊齊賞」應如何培養學生成為粵劇觀眾接班人﹖

作者:黃緲詩

前言

2009年10月2日,粵劇成功被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香2009) 。其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早於成功申報前,已為了迎接香港首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著手推廣粵劇,因而舉辦了「戲棚粵劇齊齊賞」這個活動。(陳2009) 2009年舉辦「戲棚粵劇齊齊賞」目的是引起普羅大眾(尤其兒童)對粵劇的興趣。(香2009) 但自從2011年的「戲棚粵劇齊齊賞」開始,很清楚表明會在不同區域的戲棚,上演特別為學生編製的粵劇折子戲及互動教育環節。(香2011) 而本文正是針對學生專場的「戲棚粵劇齊齊賞」,而不是2009年的模式︰演出分別為「兒童觀眾」和「公眾人士」的粵劇(香2009)。雖然筆者未能找到政府在「戲棚粵劇齊齊賞」的投放金額有多少,但也相信在需求者眾的情況下,再多的撥款,都會只是僧多粥少,成了有限的資源。

 

另一方面,今日的粵劇要「爭取市場消費生活模式的認同,即是要有『觀眾/消費者』去『欣賞/消費』,看『觀眾/消費者』數量的多寡,或昌盛、或續命、或消亡」(李2010) 所以,能否培養新的粵劇觀眾,便成了粵劇傳承的重要課題。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粵劇,尤其在教育與培訓方面,都因政府政策的介入而有所發展。(黎2010)以認識、學習或欣賞的角度去推介粵劇是更有成效的 (梁2005), 而這正是「戲棚粵劇齊齊賞」的目標。所以,筆者是認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戲棚粵劇齊齊賞」對粵劇推動的貢獻。可是,筆者是未能對「戲棚粵劇齊齊賞」的執行方式完全苟同,因而為文,希望可以提出筆者心目中認為「戲棚粵劇齊齊賞」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研究方法

筆者以實地考察(fieldwork)作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所以先後出席了在2012年1月19日上午10時30分在「西九大戲棚」、2012年4月17 日上午10時30分在「觀塘茶果嶺天后廟戲棚」及2012年4月19日上午10時30分在「大埔汀角路天后宮風水廣場戲棚」舉行的「戲棚粵劇齊齊賞」活動。一來,觀察活動的流程及內容,二來,留意學生的反應。由於時間不足、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本身也有問卷調查,而筆者本身沒有支援下,筆者未能與老師、學生做問卷調查,以量化他們對「戲棚粵劇齊齊賞」的看法。

 

筆者先後在2012年4月2日以電話訪問型式訪問了新劍郎 (巫雨田)先生及2012年4月30日日以電話訪問型式訪問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經理(觀眾拓展)8黃盈芝女士。

 

筆者亦先後翻查了自2009年開始,「戲棚粵劇齊齊賞」的宣傳單張及有關政府公告及媒體報導,以更了解活動內容。

 

由於本文主要針對學生專場的「戲棚粵劇齊齊賞」活動,所以,2009年當中的「公眾人士」場,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本文只會按著2009年為「兒童觀眾」而設的「戲棚粵劇齊齊賞」、2010年、2011年及2012年在學校文化日內的「戲棚粵劇齊齊賞」活動作分析討論。

活動描述

回顧過去四年的「戲棚粵劇齊齊賞」,都是先有簡單的戲棚講解,然後是折子戲作開始,最後是以互動環節作結。互動環節大致上包括「粵曲齊齊唱」、「馬蕩子」、「拖槍水髮」及「馬鞭示範」、「化妝和戲服穿戴」。四年的差別在於折子戲的劇目及「粵曲齊齊唱」的曲目之不同,然而,又以2009年最特別不同。因為互動環節包括了「粵劇唱唸做打」及「樂器介紹」,而這兩個元素是其他年份沒有的。詳情請見「附錄一︰2009年到2012年『戲棚粵劇齊齊賞』的比較」

 

活動分析

這個活動既然叫作「戲棚粵劇齊齊賞」,想必「戲棚」一定很重要,否則不會在名字上「戲棚」先於「粵劇」。可是,什麼是「戲棚」呢﹖台上主持人新劍郎先生,三言兩語便帶出,大意是這是一個用竹做的棚,舞台是斜的,以便觀眾欣賞粵劇,也有談及戲棚分兩種,以其形態及容納之人數作區分。但,終究避開戲棚原叫作「神功戲戲棚」,是一個可以娛神娛人的地方。坊間有傳聞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故意避開「神功戲」三個字的,以免得失有教會背景的學校。為了知道真相,筆者故意致電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處「戲棚粵劇齊齊賞」負責人副經理(黃盈芝女士)查詢。黃女士表示「這活動是幾年前構思的,專指學生可以坐在棚內看大戲。」(筆者按︰指粵劇)始終,就是避開「神功戲」三個字。(可以參考「附錄三︰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經理(觀眾拓展)8黃盈芝女士的電話訪問紀錄」)但其實,這一個迴避是無必要的,因為在「戲棚粵劇齊齊賞」場刊內,已清楚說及粵劇過去有著娛神娛人的角色。(香2012)而這一個迴避,原則上有刪改歷史之以疑!

 

「中國戲曲是一種極度誇張、來源於生活郤經過高度提煉的藝術,它必須通過程式作為藝術載體來表達。」(鄧2010)其實單單數十字,已表達了戲曲,包括粵劇,的其中一個精采地方︰程式與虛擬。筆者不是指「戲棚粵劇齊齊賞」沒有論及程式與虛擬。但試問,只是做做「馬蕩子」、「拖槍水髮」及「馬鞭示範」,學生會明白這些動作代表什麼嗎﹖就算有導賞講解,但只因寫稿的人沒有切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所以,導賞講解只流於形容伶人在戲台上在做什麼動作,背後有什麼含意都沒有交代,而且仱人真的只是在動作示範,學生稍一不留心聽,整個動作示範的導賞講解便會成了雜耍時間。根據筆者的觀察,動作示範的導賞講解時段是學生最興奮和拍掌最激烈的,學生活像在看表演似的,因為叫學生的叫囂聲、拍掌聲不絶。但這麼的態度,學生真的可以認識、學習或欣賞虛擬動作嗎﹖學生這麼的表現,相信正說明了學生除得到享樂之外,未免無法加深或啟蒙學生對程式與虛擬的認識。

 

鄧宛霞老師在2010年「中國戲曲節2010研討會」中,還有一番話值得反思︰「中國戲曲不同行當有不同的規範,已達到高度的概括性及自成體系」。行當藝術,意即為飾演某種人物類型角色的專行藝術。而這其實也是程式的一種︰演員的身段與形格上必須貼近所演出的人物類型的動作及規範,但小動作郤要表現出人物角色的性格與特徵,以免只有行當,沒有了人物本身的個性與面貌。(黎2010)單單是行當,已足夠把粵劇伶人與一般藝人分開。因為相較起來,粵劇伶人所需的藝術訓練會相對來說要求更大,因為他們不只是演腳色,還要顧及「唱、做、唸、打」,以及身段與形格上的規範。可惜,「戲棚粵劇齊齊賞」沒有帶出行當這個概念,只是上演折子戲,做做互動環節,這麼的演出,不明白粵劇的學生,不難會以為粵劇只是一些穿了古裝衣服,每說數句話,便夾入若干唱曲的演員。但學生根本不會明白,原來這班「演員」,他們在台上的一舉手、一投足,全是受著他們飾演的行當所影響。他們更不會知道,原來粵劇中又有六柱制,意即一套粵劇,分別由六個有分主次的台柱所組成,分別是「文武生」、「正印花旦」、「丑生」、「武生」、「二幫花旦」和「小生」。而當中除了「文武生」及「正印花旦」之外,「丑生」、「武生」、「二幫花旦」和「小生」是可以跨行當演出,而這又叫作「反串」。(黎2010)試問學生參加過「戲棚粵劇齊齊賞」後,怎能在還未清楚了解何謂行當的情況下,能加深他們對粵劇的認識呢﹖不認識,又怎會懂得欣賞呢﹖

 

香港是一個深受西方思維影響的地方,包括我們的戲劇。西方的戲劇,做景都追求寫實,所以在布景、燈光及道具,都追求很高的像真度。但粵劇世界裡,追求的郤與西方的戲劇剛好相反︰伶人的演出,配合簡單的砌末(道具),便會達到空間及場景的轉換。(劉2001) 所以,「戲棚粵劇齊齊賞」中看「寒江關」折子戲的學生,因為不明白手持「風」、「雷」「雨」、「電」砌末演員的出現,原來是代表著劇情有風、雷、雨、電在攻擊劇中的主人公薛丁山,所以,筆者留意到這一場景,學生只有四個反應︰明白故事情節(可能因為他們有粵劇基礎);睡著了;大笑(可能以為是笑位,因為手持「風」、「雷」「雨」、「電」砌末的演員不停揮舞旗幟及打翻跟斗;一面迷茫。所以,讓學生明白砌末與道具之別,他們才會更明白粵劇,才會懂得欣賞粵劇。

 

活動建議

其實透過觀察,不難發現學生離開「戲棚粵劇齊齊賞」之後,不是一面迷茫,便是有「放監」的興奮,這不能怪學生。筆者作為一個成年人,假設自己是一個對粵劇沒有基礎又沒有興趣的成年人,參加過「戲棚粵劇齊齊賞」會有什麼得著﹖筆者不懂得答。因為「戲棚粵劇齊齊賞」的活動是豐富,但好像項目與項目之間是支離破碎的,沒有一條主線把所有項目連貫。但這個活動模式始終已踏入第四年,想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十分滿意活動模式。所以,我電話訪問署方時,也問及何以四年中有三年都是華意堂負責此項目。署方的回應是按成本及質素,認為華意堂的建議書最合適,審批程序及條件是內部決定。(可以參考「附錄三︰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經理(觀眾拓展)8黃盈芝女士的電話訪問紀錄」)另外,筆者電話訪問新劍郎先生時,對方表示活動的構思都源於他,而且「這個方法可以有示範,也可以有說明」。(可以參考附錄二︰與新劍郎 (巫雨田)先生的電話訪問紀錄)觀乎雙方都覺得現時「戲棚粵劇齊齊賞」沒有要改善的地方。

 

無疑,現在的模式是可以繼續沿用,但筆者認為有改善的方法︰用一條主線把所有項目連貫。其實,何不用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去把真正欣賞粵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用學生不熟悉的曲目,學生真的會無從去向︰先認識曲目,還是踏踏實實學好欣賞粵劇的方法。所以,筆者建議活動以一段學生熟悉的曲目,連貫「粵曲齊齊唱」、「粵劇折子戲」、「功架示範」和「化妝和戲服穿戴」。

 

就以《帝女花.香夭.妝台秋思》作例子,因為此曲,街頭巷尾都認識,所以,不用顧慮學生會否因對此曲陌生而影響到對欣賞粵劇的學習。

 

首先,主持人可以帶唱《帝女花.香夭.妝台秋思》,讓學生可以認識「平喉」及「子喉」。

 

在做折子戲前,主持人宜先除了描述劇情外,還應先談及劇中特別要留意的地方。如劇中的長平公主的行當是「正印花旦」、駙馬周世顯的行當則是「文武生」,而他們二人不可以跨行當。而婢女則是跑龍套,多由新演員或過氣演員負責。台上的砌末是何等簡單便把場景交代出來,更可以與西方舞台劇的道具先作比較。而且可以事先提醒學生留意伶人的身段如何協助推動情節發展。主持人指導後,學生才看粵劇,相信學生會收穫更大。

 

之後的功架示範,可以讓學生試《帝女花》中崇禎皇殺妻兒一幕,也可以照做馬鞭子,更可以讓學生扮服毒後相依傍面對死亡的一幕。因為台下的知道故事發展,會感到台上示範的與自己有關,自然會多一份的投入。另外,學生在做示範之時,讓他們明白砌末與伶人演出的關係,砌末如何協助達到空間及場景的轉換,這也很重要的。

化妝及穿戴部份,可以讓學生穿戴長平公主及駙馬周世顯的衣飾,因為台上台下都對故事脈絡有認識,不用花時間去了解角色身份,這反而讓學生更了解角色的化妝及穿戴的意義。

 

結論

「戲棚粵劇齊齊賞」的設計意念是很好的,可惜忽略了對粵劇沒有認識的學生感受︰硬把一些他們感到陌生的事物塞進他們的腦袋去。其實,只要讓學生感到粵劇與自己是息息相關的,而「戲棚粵劇齊齊賞」的項目與項目之間有一條清楚的連貫線,再加上讓學生知道自己可以在「戲棚粵劇齊齊賞」活動後「帶走」(學到)什麼,這個活動是值得延續下去的。最後,僅以筆者敬重的新劍郎先生一語中的話作最後總結︰「要有好的觀眾拓展,由市場主導,粵劇才可以生存下去」。(可以參考附錄二︰與新劍郎 (巫雨田)先生的電話訪問紀錄)「戲棚粵劇齊齊賞」其實是可以有潛能培育到好的觀眾拓展,讓粵劇可以生存下去!

 

參考書目

叶巧赢

2010  「戲棚粵劇學生齊齊賞」載於《香港商報》,香港,2010年7月17日。

 

李小良

2010  「戲曲更新與現代性的追尋」載於《中國戲曲節2010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10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

 

2009 「政府歡迎粵劇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公報,香港,2009年10月2日。

 

2009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強化香港的文化藝術軟件」,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二日會議討論文件」,香港,2009年6月12日。

 

2010  「推廣文化藝術教育」,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三日資料文件,香港,2011年5月13日。

 

2012  「戲棚粵劇齊齊賞 2012」場刊,2012年。

張敏慧

2011  「一台風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

 

梁森兒

2005  「香港兒童粵劇教學初探」,載《香港的戲曲的現況與前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2005年

 

陳天權

2009 「粵劇文化」,載於《大公報》,香港,2009年5月9日。

 

劉慧芬 

2001   「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鄧宛霞

2010  「中國戲曲如何真正走向國際」載於《中國戲曲節2010研討會論文集》,香港,2010年

 

黎鍵

2010  「香港粵劇敘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附錄一︰2009年到2012年「戲棚粵劇齊齊賞」的比較

模式 1/各場節目分兩時段舉行: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三時三十分公演《三打白骨精》及進行互動環節(粵劇唱唸做打及虛擬性動作介紹、樂器介紹、粵劇基本功示範、水袖、翎子、靶子表演等);下午四時至五時三十分公演粵劇折子戲選段《百花亭贈劍之贈劍》、《白龍關之陣上重遇》及《戎馬金戈萬里情之狩獵》。

 

2/ 二十四日及二十五日更加插講座,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講解戲棚建築。

粵劇折子戲演出《哪吒鬧東海》

互動環節︰戲棚建築特色、粵曲齊齊唱、生旦化妝、戲服穿戴和耍槍及舞馬鞭示範

 

(演出及互動環節長約2小時)

參與者 未能找到資料 主 持:新劍郎

演 員:袁善婷、宋洪波、藍天佑、關凱珊、鄭雅琪

策劃 :黃肇生

統籌 :華意堂藝術策劃

日期/地點 4月12日及13日(星期日及一)青衣青綠街青衣市政大廈旁足球場戲棚

4月24日及25日(星期五及六)大埔汀角路天后宮風水廣場戲棚

 

各場節目分兩時段舉行: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三時三十分公演《三打白骨精》及進行互動環節;

下午四時至五時三十分公演粵劇折子戲選段

3月31日(星期三)上水河上鄉鄉公所廣場戲棚

4月30日(星期五)青衣青綠街青衣市政大廈旁足球場戲棚

5月11及12日(星期二及三)觀塘茶果嶺村天后廟戲棚

5月31及6月1日(星期一及二)西貢普通道天后廟戲棚

 

時間︰上午11時及下午2時(每日上演兩場)

資料 http://www.lcsd.gov.hk/b5/ppr_release_det2.php?id=1118 http://www.rhapsoarts.com/2010_bamboo_stage_c.html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7/17/content_2558260.htm

 

 

2011「戲棚粵劇齊齊賞」 2012「戲棚粵劇齊齊賞」
模式 粵劇折子戲演出《》

互動環節︰戲棚建築特色、粵曲齊齊唱、生旦化妝、戲服穿戴和耍槍及舞馬鞭示範

 

(演出及互動環節長約2小時)

粵劇折子戲演出《》

互動環節︰戲棚建築特色、粵曲齊齊唱、生旦化妝、戲服穿戴和耍槍及舞馬鞭示範

 

(演出及互動環節長約2小時)

參與者 主 持:新劍郎

演 員:鄭雅琪、袁善婷、蔡之崴、宋洪波、黎耀威、

藍天佑、歐劍麟

策劃 :黃肇生

統籌 :華意堂藝術策劃

主 持:新劍郎

演 員:鄭雅琪、藍天佑、宋洪波、黎耀威、李明鏗、歐劍麟

策劃 :黃肇生

統籌 :華意堂藝術策劃

日期/地點 2010年12月20及21日(星期一及二)大埔泰亨村天后戲棚

2011年1月14及15日(星期五及六)西貢蠔涌戲棚

2011年5月3及4日(星期二及三)將軍澳坑口村戲棚

 

時間︰上午10時30分及下午2時(每日上演兩場)

2012年1月18及19日(星期三及四)西九大戲棚

2012年4月17及18日(星期二及三)觀塘茶果嶺天后廟戲棚

2012年4月19及20日(星期四及五)大埔汀角路天后宮風水廣場戲棚

 

時間︰上午10時30分及下午2時(每日上演兩場)

資料 http://www.rhapsoarts.com/2011_bamboo_stage_c.html 宣傳單張

附錄二︰與新劍郎 (巫雨田)先生的電話訪問紀錄

日期︰2012年4月2日
時間︰下午3時15分到3時18分

郎為新劍郎(巫雨田)先生;詩為筆者

 

詩︰新劍郎先生,你好!我是昨日在鯉魚門向您取電話號碼的中大學生。
郎︰你好!我記得…
詩︰新劍郎先生,請問您的真名是巫雨田先生嗎﹖
郎︰對,我的真名是巫雨田先生。
詩︰那我還是稱呼你作新劍郎先生,因為習慣了。
郎︰好啊,沒有問題。
詩︰請問過去三年,「戲棚粵劇齊齊賞」這活動內容是由誰構思的﹖
郎︰是由我構思出來的﹖
詩︰那過去兩年,是否如今年一樣,都由你做主持及示範的﹖
郎︰對,沒有錯。
詩︰請問為什麼會是用現存的表達模式呢﹖
郎︰因為這個方法可以有示範,也可以有說明。
詩︰另外,請問你覺得粵劇怎樣才可以生存下去﹖
郎︰我覺得要有好的觀眾拓展,由市場主導,粵劇才可以生存下去。
詩︰新劍郎先生,謝謝你接受我的訪問。
郎︰不用客氣。

 

附錄三︰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經理(觀眾拓展)8黃盈芝女士的電話訪問紀錄

日期︰2012年4月30日
時間︰上午11時45分到11時52分

芝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經理(觀眾拓展)8黃盈芝女士;詩為筆者

 

詩︰請問妳在康文署(筆者按︰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體制是屬於哪一個職級﹖
芝︰副經理(觀眾拓展)8。
詩︰請問貴姓﹖
芝︰我姓黃。
詩︰請問為什麼「戲棚粵劇齊齊賞」會叫作「戲棚粵劇齊齊賞」,而不是「神功戲齊齊賞」﹖因為活動都在神功戲戲棚舉行(除了西九大戲棚之外)
芝︰因為我們(筆者按︰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這活動是幾年前構思的,專指學生可以坐在棚內看大戲。(筆者按︰指粵劇)
詩︰請問為什麼「戲棚粵劇齊齊賞」的活動時間是2小時﹖
芝︰學校是在上課期間抽時間出席,所以時間不能太長,再加上學生的集中力問題。
詩︰請問活動策劃者是怎樣選出的﹖
芝︰我們(筆者按︰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作公開邀請,再經由委員會及署長審批的。
詩︰請問為什麼自2010年開始,便由華意堂藝術策劃﹖
芝︰我們(筆者按︰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審批藝團的建議書,認為華意堂的建議書最合適。
詩︰請問康文署(筆者按︰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以什麼作標準,去判斷那一個藝團最合適﹖
芝︰我們會按成本及質素。
詩︰那麼可否透露審批程序及條件﹖
芝︰不可以,因這都是內部決定。
詩︰明白,謝謝你。

發表留言

zh_HKChinese
滾動到頂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