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張麗真
記錄﹕余樂榕
編校﹕張文珊
「崑劇-詩的戲劇」講座於2012年11月6日下午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陳國本樓122室舉行。講座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崑劇研究及推廣小組成員、香港和韻曲社社長張麗真主講,約二十五人參與。現摘錄當天講座主要內容如下,以饗讀者。
講座摘錄
中國地大物博,所發展出的戲劇藝術亦非常多元化。全盛時期,中國的戲曲種類多達二至三千種。據統計,現仍活躍於舞台上的有三百多種。
戲曲的起源與其歌唱言語有莫大關係。素有「百戲之母」雅稱的崑劇亦不例外,崑曲是崑劇舞臺藝術的核心。崑劇予人感覺如詩似畫,崑曲的詞是對聲韻格律有嚴格要求的韻文文學體裁。因此崑劇可稱為「詩的戲劇」。
「一切由崑曲開始」
明嘉靖年間,音樂家魏良輔在蘇州崑山附近聽到當地的小曲唱腔。他欣賞其委婉延綿的唱法,另一方面卻感到歌曲在音律聲韻上不夠嚴謹。經他和一批音樂家大力改良,使用當時的官話為歌唱語音,並訂定嚴謹規範,崑曲從地方小調變成流行於全國的歌唱音樂。著名劇作家梁辰魚以崑曲寫成叙述吳越交戰的劇本《浣沙記》。這是史上第一本崑劇劇本。
「無歌不舞,無舞不歌」
在崑劇表演中,唱曲和身體姿態同樣重要。「舞」的意思是指身段,「無歌不舞,無舞不歌」,意即崑劇演員開口便有身段。身段的意義是在於配合歌詞劇情。亦因為崑劇的舞臺十分簡約,全靠演員演出故事。崑劇的伴奏音樂以婉轉細膩的江南絲竹,唱的詞是韻文體之一的曲牌體。它所表現的氣質與文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精緻及優雅相近,因此唱曲丶填詞丶撰寫劇本,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自明萬曆年起,崑劇成為上流社會而至宮廷所喜愛的藝術,很多富戶貴族都蓄養家班,皇室更置宮廷戲班,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戲劇。由於劇本需求急增,名作迭出,最聞名的劇本之一《牡丹亭》,歷演不衰之餘,亦常被文人取材移植於其他劇種,寫成新的劇本,例如有粵劇唐滌生所編的《牡丹亭驚夢》。在崑劇全盛時期,它是上層社會所喜愛的戲劇丶有文化的象徵,成為高雅藝術的代表。
崑劇的美可從三個範疇來欣賞:唱腔丶表演丶文詞。
唱腔
崑曲的載體是曲牌,由於唱腔婉轉細膩,又稱「水磨調」。魏良輔以後,很多曲家繼續鑽研唱腔口法,使曲唱藝術達到精妙的境界。
表演
崑劇演員以靜態時的造型美、動態時的身段美等身體語言來配合丶豐富曲詞,演繹劇情。
文詞
大部份崑曲曲文,都是用字精練典雅,意境深遠,情韻豐富,令人在欣賞唱段時,尤如進入一個文學世界。
例如﹕
《玉簪記》〈琴挑〉中潘必正唱﹝懶畫眉﹞:
「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閒步芳塵數落紅。」以身段配合曲詞,帶出詞中意境。
以人物演故事
崑劇的演出是以演員為中心來建構出一整套崑劇,而演員能大致分為五大家門:生丶旦丶淨丶末丶丑。這種由崑劇發展出來的制度稱「家門綜合制」,並推廣至全國其他劇種。
生:
男性正面人物,細分為
大官生:大方丶氣度,皇帝或神仙「三皇二仙」,唯一戴髯口(假鬍子);
小官生:年青做官的有功名的,戴紗帽;
巾生:讀書人,風流倜儻;
雉尾生:身懷武功,頭戴雉雞尾;及
鞋皮生:年青時窮途落魄,後以讀書立功
旦:
女性正面人物,細分為
老旦:年老的女人;
正旦:身份低微坎坷的女人;
刺殺旦:劇中身負刺殺任務的女武俠;
閨門旦:三步不出閏門的女性;
貼旦:丫環;及
作旦:扮演未成年少男
淨:
粗豪性格的人物,臉上多以色彩圖案表達其劇中人物的性格,角色人物多變,可正可邪,可賤可貴。有大面(全臉一色) 並細分為紅淨、黑淨、白淨(奸),亦有花臉(天神鬼怪,一般武將)。粗獷人物於崑劇中亦載歌載舞。
末:
年紀較大的男性,細分為
老生:有地位的;
副末:卑微;及
外:地位不限
丑:
偶然出來插科打諢,使劇中氣質不致過份單一,鼻端畫豆腐方,並細分為
小丑:可愛的小人物;及副丑:行為不端丶心術不正的人,且不限男女。
總括而言,崑劇的藝術特徵為「寫意」,相對於西方的「寫實」的戲劇表演。崑劇的藝術內涵可分三個範疇:
- 綜合性:歌丶舞丶詩詞丶吟唱丶服裝丶化妝丶佈景丶音樂共冶一爐
- 虛擬性:提昇日常生活細節至藝術層面,以虛擬丶簡單的動作藝術化實際生活中的動作,並幫助觀眾進入戲劇的時空,以有限的空間表達無限的時空
- 規範性:台上的所有動作細節皆有意義,上至演員下至道具皆有一定的規格。規範多用於演員身上,有「 唱、唸、做、打」四種表演基本功及「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藝方法,合稱四功五法。四功中的「 唱」是指唱功,「唸」是指唸白,「做」是指做功(表演),「打」是指武功(武打、毯子功等)。五法中的「手」是指手勢,「眼」是指眼神,「身」是指身段,「步」是指臺步,「法」是指以上幾種技藝的規格和法度。
延伸閱讀
古兆申 張麗真編
2012 《崑劇──中國古典文化的大觀園 崑劇基礎知識》,香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