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戲在澳洲

作者:張文珊、彭淑賢

 

本迪戈(Bendigo, State of Victoria)位於澳洲墨爾本市西北方,昔日是澳大利亞淘金時代的名城。1851年該地發現金礦,不少廣東華人因淘金浪潮蜂擁而至,其中包括四萬名礦工。他們主要來自廣東省東南部,經香港坐輪船抵達本迪戈。華人在工作、通婚和定居的同時,亦順道將粵劇文化帶往彼邦。百多年間華洋雜處,使廣東與澳洲文化互滲共融。本廸戈的華人社區深深影响當地的文化發展,至今,很多中國文化及生活習慣,如「舞龍舞獅」及「茶與點心」等已發展成當地獨特的本土文化。作為澳洲「龍城」,本廸戈的「中國龍節」已名揚全澳,「金龍」更是當地復活節慶(Bendigo Easter Festival)的主題圖騰,「舞龍巡遊」及「大鑼大鼓」等亦成為慶典巡遊的主要亮點。

本迪戈地區的中國礦工大都住在營房裏,主要集中地有Emu Point Campsite和Iron Bark Campsite等,營地位於橋街(Bridge Street),即現時大金山金龍博物館的位置,他們不但在當地經營生意,建設廟宇,也有不少華人和澳洲女子結婚生子。後來中國藝人也紛紛抵澳,並在當地成立表演公司,把戲曲從中國帶到澳洲。戲曲本是中國人重要的娛樂,由於大部份礦工也來自廣東,因此廣東大戲尤其歡迎。當時演出團體為數不少,其中一個戲班稱為「Lee Gee」。基於澳洲政府的移民政策,1880年至二十世紀初曾經出現兩次排華潮,令華人人口大幅下降,直接影響「棚戲」的生存。因為沒有劇團申請演出,故此戲曲活動在澳洲幾近銷聲匿跡。文獻記錄中,1894至1904年間,曾有一個為數約25人的戲班活躍於開恩茲(Cairns)(Lawrence 1992, 37)。直至1961年「岡州粵劇曲藝社」在墨爾本正式成立,其他粵劇團,包括「慶鳳祥」、「聲藝」、「藝慶」等也相繼在二十世紀中期成立,才令戲曲活動慢慢再度活躍起來。除了商業性演出外,還有慈善籌款演出。當地常演劇目有《胡不歸》、《王寶釧》、《一把存忠劍》、《獅吼記》、《燈街拾翠》、《光緒皇夜祭珍妃》、《庵遇》、《幻覺離恨天》和《十八相送》等等。

1990年代始,澳洲學者開始研究中國音樂,墨爾本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音樂系更於1989年成立中國音樂資料館,該系楊沐教授 (Prof Yang Mu,現職於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於學術期刊CHIME Journal (1991) 及 ACMR Newsletter (1993)發表兩份有關中國音樂的研究報告;外國學者Helen Reeves Lawrence 亦曾簡述於澳洲東北及東岸地區中國音樂及舞蹈的概況(1992)。這些都說明到了二十世紀,澳洲的中國音樂和戲曲愈來愈受人關注。

自澳洲政府提倡多元文化政策後,「中國音樂」愈來愈受學界重視,另外亦鼓勵愈來愈多人參與與中國音樂有關的活動(Lawrence 1992, 38)。雖然學者研究的焦點是中樂,但是他們均指出戲曲也是中國文化及中樂的重要部份。不少劇團,例如「梨園雅集」、「新樂韻曲藝團」和「澳洲粵曲雅集」等在各地州府,如墨爾本、悉尼及布理斯本演出。現時業餘粵劇社團也會進行綵排及社交活動,時而於節慶及公眾娛樂節目中演出(Yang 2003)。

本迪戈‧香港粵劇文化交流

為慶祝澳洲本迪戈復活節慶及向海外人士推廣粵劇文化,澳洲大金山金龍博物館(Golden Dragon Museum, Dai Gum San)今年特邀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及香港八和會館於復活節期間籌辦「澳洲本廸戈‧香港粵劇文化交流計劃」,於當地公演粵樂、粵劇折子戲及舉行粵劇展覽,讓海外人士體驗一下粵劇粵樂文化。

粵樂及粵劇環節已於4月23至24日假大金山金龍博物館旁演區進行。粵樂表演由名家麥惠文及煒唐分別擔任音樂領導及擊樂領導,演奏名曲包括《富貴榮華》、《娛樂昇平》、《禪院鐘聲》、《雨打芭蕉》、《餓馬搖鈴》、《旱天雷》、《連環扣》及《得勝令》。粵劇演出戲碼為《殘夜泣箋》(陳咏儀主演)及《乾元山》(康華主演),展演廣東粵劇文武場不同的表演技巧和特色。現場英語介紹同時配合演出,觀眾亦可透過英文節目單張了解演出基本資料。

粵劇展覽於本廸戈旅客資訊中心(Bendigo Visitor Information Centre)舉行,展覽主題為「Cantonese Opera in Australia over a Century」(澳洲粵劇‧百年回顧),除了透過展板介紹粵劇在澳洲百年間的發展情況外,現場亦展出部份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所藏之粵劇曲本、劇本、戲橋、書籍、相片及服飾等珍貴館藏。

「大金山金龍博物館」位於澳洲本迪戈地區,於1991年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存藏及展覽「本迪戈華人協會」(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有關中華文化之藏品;同時亦收集、儲存及整理本迪戈及周邊地區具歷史文化意義之中國社區史料,以促進中國及其他種族彼此在歷史及文化方面之瞭解。博物館展示著從淘金熱年代至今在澳華人的生活實況以及歷史。

透過是次文化交流,香港演出團隊得以參觀該館珍貴的戲曲館藏,包括大批生產於1880年代、由當地華人遠道從廣東購至澳洲的戲曲服裝、盔頭、道具、中國傢俱、裝飾品及刺繡等;以及該館「鎮館之寶」—–身長逾百米的新龍(Sun Loong),它由香港製造,是訖今世界最長的龍。

 

參考資料
Lawrence, Helen Reeves. 1992. “The Chinese and Their Musics in Eastern and Northern Australia.” ACMR Newsletter 5 (2): 35-8.

Yang, Mu
2003. “Chinese Traditions.” Currency Companion to Music & Dance in Australia, edited by John Whiteoak and Aline Scott-Maxwell, 122-23. Sydney: Currency House Inc.

「大金山金龍博物館」網址
http://www.goldendragonmuseum.org/

演出及展覽相片連結
https://picasaweb.google.com/chineseopera.cuhk/201142225#

發表留言

zh_HKChinese
滾動到頂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