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概談

前序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出版的《香港戲曲通訊》第三十二及三十三期中,分別刊登了十多篇有關潮劇藝術的資料及幾十年來潮劇在香港的發展狀態。正如編者的話:潮劇迷熱心襄助,集腋成裘,使潮劇留下了點滴記錄,可望得到社會各界人士了解、尊重及再加愛護。

本文作者是潮州戲曲音樂藝術研究者,本期特撰寫有關潮州戲曲音樂的補充資料及提供部份潮州音樂樂器實物圖片予讀者參考,以增加對潮州音樂的知識。

潮州音樂與潮州戲曲,是潮州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組成部份。

(潮州音樂、潮陽英歌、潮劇、剪紙,同在2006年5月20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潮州人的先祖是中原古漢族南遷而來,且將古漢文化保存在潮州,並發揚光大,尤其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社會變革,再經近代社會的蓬勃發展,潮汕民間藝人的努力,保留了各種藝術特色。

潮州音樂--簡稱「潮樂」,是潮汕地區民間音樂的總稱,是中國民族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至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起源歷史--在秦、漢、隋、唐年代,隨著歷代討粵征閩,百姓遷居南移,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原古遠的音樂文化不斷傳入潮汕,與潮州的地方語言和民間樂調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種自己的風格。明清以來,潮州音樂更承襲和融匯了「正字」、「白字」、「西秦」、「昆腔」、「外江」等各劇種音樂,不斷演變,發展,從而形成了現在這種豐富、完整、自成體系的音樂戲曲藝術。

流傳地區--潮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福建省南部漳州地區,隨著潮人的移居,也流行於海南、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泰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多個潮樂社團,近幾十年來,潮州華僑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潮樂也傳播到美加、澳洲、歐洲等地。

樂曲結構--潮樂的曲體結構與我國古典詩詞格律的起承轉合有著密切的關係,曲調具有清麗、明亮、內在含蓄、諄樸典雅等特色,音階常有微降和遊移現象。旋律講究潤飾和作韻,調式色彩變幻奇妙,令人回味無窮。

音階定音--現時音階定音相等於西洋音樂的「F」調上下,俗稱「四空」。1=F#
曲體類別--樂曲分為「輕六」、「重六」、「活五」、「反線」四大類別。

例一
演奏組合--分為鑼鼓樂、笛套古樂、弦詩樂、細樂、廟堂樂五種。
鑼鼓樂:有大鑼鼓、小鑼鼓、蘇鑼鼓、八音、十音、花燈鑼鼓等。
笛套古樂:以笛為主奏樂器。
弦詩樂:弦詩樂是最早群眾性的演奏形式,以潮州民間絲弦、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組合可多可小。樂器--二弦、柳胡、提胡、琵琶、秦琴、揚琴、小三弦、笛等。(加以鼓板擊奏)

演奏形式--傳統演奏習慣是由慢至快,層層推進,故有頭板4/4,二板2/4,拷板、三板1/4的演奏形式,還有許多演奏形式及推奏方法……例二
細樂:也稱靜樂,以琵琶、箏、小三弦為主,加洞簫、椰胡。
廟堂樂:顧名思義,是以寺院、廟堂善社、佛事誦經的唱奏音樂,主要以嗩吶或大橫笛為領奏樂器,加上廟堂鼓樂法事敲擊樂器而成一格的廟堂音樂。(也稱笛套音樂)

 

潮樂樂器圖像

發表留言

zh_HKChinese
滾動到頂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