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譚飛燕女士
九十年代至今,粵劇有復甦之勢。由名伶擔演的大型劇團陸續出現,不獨是雛鳳鳴專美。業餘劇團更如雨後春筍,相繼成立,粗略估計有二十多個,這現象在八十年代或之前是沒有的。喜愛粵曲人士,初則學唱,組織曲社,後更進一步,學習舞台表演身段功架,甚至成立劇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蓬勃,市民生活安定,有能力學藝組團者不少。1995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開始資助戲曲藝團,對業餘的劇團來說,更有鼓勵的作用。
演出劇團增多,觀眾也要相應增加,不然市場如何能消化容納這麼多的劇團。戲曲觀眾之中,年長觀眾是基本觀眾,其餘的以上述一類人士為主。曲社或劇社之間,形成一個網絡,互相捧場,觀眾入場人數得以維持在一定水平(曲友或劇團演員的親友也是很重要的觀眾群。)至於如何增加其他類型觀眾,則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
要拓展觀眾,就要從推廣方面入手。有些劇團在社區方面進行,例如開辦唱曲或身段興趣班;有些劇團在中、小學推廣粵劇,作巡迴示範表演,試圖引起學童興趣;還有些劇團或地方社團開辦青少年甚至兒童粵劇訓練班,肩負起傳承的任務。戲曲舞台表演藝術,需長時間培訓及磨練,不能一蹴即至,由孩童時期開始接受訓練自是適合不過。最後不得不提打正旗號的八和粵劇學院與演藝學院合辦的夜間証書課程(演藝學院本身有日間証書課程),成功地把粵劇演藝提升為學院課程,並以培養高水平觀眾為課程目標之一。如果能夠吸引兒童及青少年,引起他們觀看粵劇或學習粵劇的興趣,不只可增加觀眾人數及類型,粵劇的承傳也有多些希望。
有業界人士正擔心粵劇的舞台表演人材會出現斷層局面,現今的名伶似乎後繼乏人。以筆者所看過的業餘表演者而言,其中不乏可造之材,若嚴加訓練,可望成為粵劇接班人。但如何令潛質優厚的業餘玩票者變成全職的從業員,亦是一個難題。第一:舞台演出,工作不固定。第二:前者若已有工作,多不願放棄現有職業而轉投前途未卜的職業。第三:有沒有名伶肯設館授徒或收入室弟子傳授戲曲演藝?至今只有個別名伶有。第四:有沒有班主肯大量投資去捧新人呢?公帑只能對基礎的訓練課程吸予有限度的資助,要捧出專業的紅伶,非要有班政家肯出錢出力不可。另一方面,演員在舞台上演出,還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例如音樂拍和人員和武師等(前者尤其重要),培養新的表演人材固然必要,但培養扶持牡丹的綠葉也是急不容緩的。
戲曲表演,以唱功(包括唱念)及功架(包括做打)為主。筆者試談談業餘演出者在唱方面的表現。一般來說,水平都不錯,但懶音的出現則是頗普遍的現象,最常聽到的是把舌根(鼻)音變成舌尖(鼻)音,例如江山→乾山、朋友→貧友、燈→躉(陰平聲)、北漢→不漢,又以梁香韻的懶音最為厲害,沒有用上?收音之故也。其實這都關乎咬字問題,希望學者或導師留意一下。第二是要加強共鳴及聲量。唱功主要靠聲、腔去表現出來,聲列在色、藝之前,可見其重要性。聲可蓋色、藝,鮮有相反者,若有也只是異數。站在台上而能先聲奪人者肯定佔優勢。另外,發聲除要用喉頭,亦要用共鳴去配合、去增強聲量。雖然現今在舞台上表演可佩戴咪,但最好先求諸己,把聲、腔練好。同時,粵方言由於聲韻系統關係,細音較其他地方戲曲多,所以唱時聲道狹窄,尤以子喉為然。如何利用共鳴把粵方言區的語音特點在戲曲中演唱時體現出來,也是很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