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盂蘭勝會與神功潮劇

作者:張文珊

 

據記錄,2011年盂蘭節期間,香港公演了三十三台由潮僑主辦的潮劇神功戲,由農曆七月初一演至二十九日(即新曆7月31日至8月28日) 不停巡迴演出。每台戲公演三天,通常於公共球場搭建戲棚演出。參演之潮劇團有「新天彩」 (9台)、「玉梨春」(5台)、「新天藝」(9台)、「新昇藝」(6台)及「新韓江」(4台),演出場地分佈於港九及新界市區,部份地區潮僑更秉承了潮汕及海陸豐地區「賽戲」的習俗,為盂蘭節聘用超過一個戲班演出,如新蒲崗潮僑便聘請了「新昇藝」及「新天彩」兩個潮劇團演出;長沙灣盂蘭勝會則先後聘用粵劇及潮劇團演出。

香港大部份的盂蘭勝會至今平均已舉辦約五十屆,間接印證了1960年代大量潮州籍人士逃難來港聚居經商,又將潮州傳統文化帶來香港。眾多潮僑家鄉節慶當中,以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盂蘭節最深入民心。盂蘭節具備超渡鬼魂、供奉先賢及團結社群的功用,傳統活動包括稟神頌經、競投福物、演神功戲及派發平安米等。

盂蘭勝會通常會搭建五座主竹棚,第一座是醮壇的正壇,僧尼/道士在此不停誦唱經文或作法事,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為供拜天地父母之所。第三座為「大士棚」,棚中設有一座紙紮的青面獠牙大士像,為觀音大士的化身,用以鎮攝鬼魂。第四座為「孤魂台」,以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還有一座便是神功戲棚,上演潮劇、海陸豐戲、白字戲或粵劇等。

香港的神功潮劇

各地方劇種的開鑼例戲均帶有宗教功能,主要在於驅邪逐疫及求神祈福。以「新韓江潮劇團」於沙田源禾路盂蘭勝會中演出之神功潮劇為例,戲班於公演首天下午約四時「淨棚」,為時約三至四分鐘。儀式開始前,工作人員在台左及台右之木柱上貼上紅色靈符,又於台口正中點燃香燭,擺放衣紙及祭品,及於台左前方繫上一隻雄雞,以供儀式備用。淨棚演員首先以紅布帶束頭及腰部,面朝神壇方向誠心稟神。他又向台左大力撒米,以向打鼓先生(擊樂樂師)示意儀式開始。其後他輕灑柚葉水作清淨狀,口中唸唸有詞,並捧著雄雞來回穿插於舞台及後台,同時又有另一生角演員穿梭於台前台後撒米。最後淨棚演員捧雄雞由後台衝出至台中,向神棚方向再三跪拜,再將雞拋到台下,工作人員收拾祭品焚毀,儀式到此結束。「淨棚」後,戲班演出吉祥例戲「五福連」,即《十仙賀壽》、《加官》、《落地送子》、《李世民》及《團圓》,至晚上八時才公演正本戲《秦英掛帥》。

 

淨棚演員於台口正中持香燭參拜。(攝於沙田源禾路盂蘭勝會,2011年8月20日)

 

「新韓江潮劇團」演出《十仙賀壽》。(攝於沙田源禾路盂蘭勝會,2011年8月20日)

 

潮劇例戲《跳加官》,演員手持寫上吉祥語之加官條,向地方祝願。(攝於沙田源禾路盂蘭勝會,2011年8月20日)

 

潮劇例戲《落地送子》,演員於台中樓梯走下舞台,穿過觀眾席而走至神棚參拜。(攝於沙田源禾路盂蘭勝會,2011年8月20日)

 

香港神功潮劇觀演簡況

隨著近年外聘潮劇團(或其他劇種)替代本地潮劇班、加上新生代的潮籍人士較接受廣府文化,使潮劇觀、演兩界均出現斷層。以2011年「筲箕灣盂蘭勝會」的神功演戲為例,今年已是當地第六十八屆盂蘭勝會,除了潮州戲班外,主會曾於2007年聘請「鳴芝聲劇團」為該地演出粵劇折子戲,同時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筲箕灣盂蘭勝會」的主辦團體為筲箕灣南安坊坊眾會,演出地點為筲箕灣愛秩序灣球場,演期為2011年8月9至11日。是次演出班牌為「香港玉梨春潮劇團」,但根據福建省文化廳網頁資料記錄,演出單位則為「詔安縣青年潮劇團」。劇團來自福建漳州市,屬民營專業劇團,團員共85位,獲「香港玉梨春潮劇團」邀請,於2011年7月29日至8月27日期間來港演出。主辦方面負擔往返香港旅費及在港期間的食宿、交通、保險等費用,並支付演出費港幣二十萬元。

神功潮劇演出不設公開售票,主要由潮僑募集經費。大會並沒有安排固定座位,由觀眾自由搬椅或站立觀看。演出當天雖有零散驟雨,仍吸引觀眾約四十人,主要為長者,亦吸引小孩、年青人及外籍遊客觀看。據街坊陳先生(約二十餘歲)透露,他於西灣河成長,從小便由家長帶領參與盂蘭勝會,只覺得它像一個嘉年華會。他慨謂自己雖為潮州人,卻不會說潮州話,因此也不明白潮州戲的演唱內容。另一位街坊張女士(約六十餘歲)則表示自己雖並非潮州人,但為了消磨時間,會往戲棚觀看神功潮劇;她也有於「鬼節」期間燒街衣的習慣,以祭遊魂野鬼。

潮粵的文化大同

「香港潮籍人士盂蘭勝會」於2011年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除具備超渡亡靈、祈福問安的神功意義外,當中兩座「發聲神棚」互相呼照﹕正壇中道士誦唱經文,戲棚裡戲班開鑼演出。其間鼓樂喧天,人聲混雜,為「陰森」的盂蘭活動增添了節慶色彩。

新一代在香港成長的潮州人不諳潮州方言,令潮州傳統文化慢慢消磨;另一方面,某些潮州人的生活習慣漸次也在香港紮根。記得早年「亞洲電視」曾製作電視劇《一生愛打拼﹕我來自潮州》(1997),便以知名潮汕籍人士──林百欣先生為故事藍本,贏得不俗口碑及社會回響;又如「潮州打冷(夜宵)」、「燒街衣」及「輪候平安米」等,已成為過往數十年來港人的集體生活體驗。

潮劇為香港流行地方戲之一,其音樂拍和及演出語言之獨特,有很多值得其他兄弟劇種學習和借鑒之處。據不少資深潮劇觀眾透露,現今香港的潮劇演出大都「今非昔比」,失卻傳統特色。此間只能期望業界、學界及政府更關注潮劇保育及發展工作,使它和潮州文化與「現代化」磨合及妥協的過程上,可真正認清、保存及發展其文化本色。

 

 

參考資料

《潮劇志》編劇委員會編
1995    《潮劇志》,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陳守仁
1996    《神功戲在香港﹕粵劇、潮劇及福佬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嚴小慧

2001    「潮劇簡介及專訪潮劇小生王陳楚蕙」,載《香港戲曲通訊》(第三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

鄭守治
2010    《正字戲潮劇劇本唱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參考網頁

何志平    盂蘭節─中國傳統的「嘉年華會」

福建省文化廳網頁
http://www.fjwh.gov.cn
蒙劉福光先生及林玉琴女士提供二零一一年(辛卯年)潮僑盂蘭勝會演劇台期資料,特此鳴謝。

香港首個潮劇團為「正天香潮劇團」,它由「新天彩」和「正明順」這兩個紙影班合組,於1952年成立,團員約有六十人,可惜只維持了一年便拆夥,全體團員由張木津兄弟接收,成為「新天彩潮劇團」。(嚴小慧,2001﹕1)

 

「盂蘭」源自梵語,本義為「救倒懸」。相傳劉氏因破誓殺生,被閻王判罰倒懸於餓鬼道受苦。其子目連為救母親,請求如來佛祖助他破地獄,尋親母。最後經佛祖調停,目連答應每年七月為母親誦經施食,終於解救其倒懸之苦。後來民間亦在七月舉行功德法會,超渡社區內的孤魂野鬼。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到三十日關閉期間,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覓食,因此人們紛紛於「鬼月」誦經作法,以作超渡。(資料來源﹕中國文化中心網頁http://www.cciv.cityu.edu.hk/hk_festival/hungry_ghost)
資料來源﹕「盂蘭節─中國傳統的『嘉年華會』」,何志平撰。(瀏覽日期﹕2011年8月19日)
潮劇「送子」以戲神三太子(金叱、木叱、哪叱)其一神像為道具嬰孩(陳守仁,1996﹕75),演員於台中樓梯走下舞台,穿過觀眾席而走至神棚,由扮演董永及仙姬的演員向祭壇跪拜後,再回到戲台,方算演完。
「李世民淨棚」亦即「唐明皇淨棚」,此折由「香公」(相當於第二老生)擔演李世民,出台通常唸四句韻白﹕「高搭彩樓巧艷裝,梨園子弟有千萬,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離合共悲歡。」然而,「淨棚」與李世民又有何關係呢﹖原來李世民登基為皇時,曾試過用梨葉剪成人形皮影來演戲,後來他以朝中十八翰林來扮演角色演戲,但當演員出台時,便引人發笑,令他們不敢出台。李世民有見人人也不敢出台,所以先由他出台演出,又表示如果有人敢取笑於他,便定該人斬頭之罪。據說李世民的威嚴足以震懾惡煞,因此由「李世民」淨棚,連鬼也退避三舍,達肅清戲台、驅邪祈福之效(鄭守治,2010﹕283-286)。
《團圓》中,呂蒙正高中封官,妻子進京,二人互道吉祥語。(陳守仁,1996﹕82)
資料來源﹕「福建省文化廳關於同意漳州市詔安縣青年潮劇團85人赴香港商演的批復」,福建省文化廳辦公室於2011年5月24日印發,載福建省文化廳網頁http://www.fjwh.gov.cn

發表留言

zh_HKChinese
滾動到頂部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