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明
香港初秋,炎暑慚退輕風宜人,日前應邀往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觀「夢蝶劈棺」,乃是香江藝壇青年劇人文華為天馬菁莪粵劇團改寫新排並主演的戲曲演出,觀其制作態度認真、見其藝術追求獨自,由衷感慨:後生可待。特撰觀感分享文華與她領軍的粵劇藝術群體。一家之見文責自負。
(一)劇名與戲藝程式
此劇取材古藉「莊子試妻」故事,百年菊壇京、崑、梆、豫各大戲劇均有搬演,名曰「莊子試妻」或「蝴蝶夢」,最醒人心脾的戲名則是「大劈棺」。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看京劇舞臺上,北京筱翠花、徐碧雲、毛世來、陳永玲、吳素秋、趙燕俠;上海粉菊花、白玉艷、童芷苓、李玉茹;武漢楊玉華、霞艷霞;哈爾賓雲燕銘、張正芳;臺北戴綺霞諸多前輩名旦均曾熱演一時,不論其藝宗花旦或刺殺旦,必定綁蹺上場;戲中“劈棺取腦”,必由桌上下搶背、屁股坐子、鳥龍絞柱、跪步、硬僵尸等等,因這齣戲中表露的旦行特技(戲曲程式),形成「大劈棺」戲藝賣點之特別標幟。競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這齣並非誰都能夠帖演的旦行賣座的殺手戲碼在內地藝壇曾糟禁演半個多世紀,其故事情節及戲藝格局早已在梨園行家與戲迷觀眾心目之中約定成俗!
筆者以為:由文華改寫新排的戲藝格局及第一主角田氏並無應用或表演前述中國戲曲旦行傳統程式(功夫技巧),令改寫的劇名「夢蝶劈棺」與舞臺上演釋的戲藝程式並不相附,建議改編者將該戲循名責實地删去「劈棺」两字,干脆另張新幟名曰:新編「鴦鴛蝴蝶夢」。
這樣,免得行家戲迷觀劇不見「劈棺」情節,說妳的戲藝格式「貨對版」,甩下置人口實與非議之虞;同時,免得現代觀眾觀劇不見「劈棺」情節,產生與「莊子試妻」故事格局不相附的而戲藝觀賞盲點與空白。亦令改寫的劇名與胡芝風導演全新設計的戲藝格局、表演程式名附其實。
(二)戲藝格局之鋪排
1.夢境設置
「夢蝶劈棺」文夲將第二場全幕時空與場景設置為夢境,又將該戲第一主角田氏首次出場置於夢境之中化作蝶形,如此舖排有違傳统戲曲場次鋪排之慣性定律,。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有許多由戲中主角引發的夢境,最知名的崑曲「南柯山」(崔氏)、「牡丹亭」(杜麗娘);京戲「托兆踫碑」(楊繼業)、「人面桃花」(杜宜春)、「生死恨」(韓玉娘)等等,戲中夢境關目皆是由戲中主角先通過唱唸藝術手段,表演故事情由,而後睏倦入睡,引導觀眾一同進入戲中夢境。
筆者以為:該戲第二場「夢境」與第三場應插合為一場:先由田氏出場,以唱唸表述莊子離家遁聲匿跡三載不歸,而後睏倦入夢,再將「夢境」插入,如此鋪排,田氏夢蝶之戲藝情節才能有所張夲。
再者,「夢境」之藝術關目,則應設計田氏與莊子夢中歡會舞蹈(戲曲身段程式),生旦雙人幻化蝶形,雌雄同株蝶舞蝙蝙,表述田氏情困三載,閨怨久曠之麗人綺夢。
2.添加情節
見文華改寫文夲之中有新添戲劇情節「抬橋」與「說媒」,两段戲均系改編者一廂情願「喜劇」橋段,皆與古藉「莊子試妻」故事深刻揭示中華人文道德,性情操守之教化主旨不相融。
筆者以為: 中華民族由古以來無人敢於忽略或怠慢「貞操」理念,「莊子試妻」故事,是一部令臺上演員與臺下觀眾一同面對人性哲理與情欲現實的教化正劇。見改編者令戲中小寡婦喪夫三天(不是三年)就急於搧墳改嫁?!這種女性莫說生在莊子那個遙遠的春秋列國,就是放在今天時尚婚姻自由的現代社交界,也要令人嘆為觀止!
看臺上四橋夫向小寡婦討力資時頻頻連聲:「收費—收費—」,如此「現代白話」竟能出現在戲臺上古人口中;又看臺上媒婆者一身大紅艷妝地手舞足蹈,任意串演爛用自以為是的「喜劇」角色,不僅令人笑不出,唯有頻頻哀嘆今日藝壇之時尚敗筆!
(三)服篩導具之講究
1.莊子頭篩
見文華扮演莊子頭上所戴冠帽太高,這是列國大夫階級所戴,若演楚國大夫屈原才可用它;莊子只束髮平冠,身後更不可散髮披肩,所謂:和尚剃度、道士束髮。
2.戲服色彩
見文華扮演莊子身着戲服尚合列國時代人物格式,但見內墊深色大袍不可帶花卉圖案,應用單色淨面方合道教中人物,清心寡欲心如止水之精神品相。
3.蝴蝶簪花
見靈音扮演田氏運用楚王孫所贈一枚蝴蝶簪花,表露戲中人物情愫,此乃改編者神來之筆。
若將這枚蝴蝶簪花頭篩改為大紅閃光的色彩,與田氏全身白孝形成強烈反差,則更能渲染戲藝人物之真實內心世界。
今日喜見修業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年青戲劇人文華敢於挑戰自我突破傳统巢臼,改寫並新排「夢蝶劈棺」,認同該劇導演胡芝風對「莊子試妻」故事全新演釋:「—我不想把田氏這個角色推向淫婦地位、也不想讓觀眾看到舞臺上田氏手持板斧兇殘劈棺的藝術形像,改用長水袖舞蹈來表演這段戲——」。由戲藝文化理念而論,不失當代藝壇有志者之勇敢探索。
但是,當吾輩到了排演戲場之上,涉及到藝術制作及表演程式的每一項唱念做舞技術舉措卻應小心地謹言慎行,應將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生前倡導的藝術創作原則"移步不換形"作為藝術行動準則及藝術取舍依歸。不要忘記,梅先生生前多次論及對待傳统藝術「推陳出新」的正確態度:「新戲要一步一步走,不能把步子邁得太大了」(大意)。願以前輩大師遺訓與改編者文華及導演胡芝風共勉,不必過多介意或計較一朝一夕得失成敗,期待天馬菁莪粵劇團「夢蝶劈棺」百尺竿頭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