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明
提起戲台上女扮男裝之裴艷玲,乃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獻藝國際藝壇最為成功之京崑梆三藝全才,她以全夲《鍾馗》(由小生演至架子花臉)、全夲《陸文龍》(一趕三:前武老生陸登、中武生陸文龍、後老生王佐)、全夲《火燒連營》(一趕三:前武老生黃忠、中武生趙雲、後老生劉備)等等足尺加一戲碼獨步藝壇,享譽海內外,在香港、台灣、新加坡舞台上下藝品人緣口碑載道。幾年前,筆者即聞香港文化機構要為裴艷玲籌辦專題節目,今見香港首屆中國戲劇節以裴艷玲領軍之河北京劇院獻演傳統老戲壓台,乃是水到渠成,必然首選。
七旬裴氏不負眾望,藝術生命長春不老,令香江戲曲、影視、歌壇眼界大開,香江藝壇再掀裴艷玲旋風!不論藝品及上座,裴艷玲領軍之河北京劇院盛况空前,令香港首屆中國戲劇節開幕之「程派專場」相形見拙,只有香江藝壇才能見到真實的「藝術市場」良性競爭。特撰两夜觀戲所見分享方家——
(一) 河北京劇院:戲藝規矩水準平衡
今日河北京劇院,乃前保定京劇團,筆者早在一九六一年冬,即在漢皋藝壇見過該團,由宋德珠先生親傳女弟子安榮卿打炮壓台戲《扈家莊》,該團武戲根基令人讚嘆!
轉輾幾十年後,今日由裴艷玲領軍挑樑該團,藝術人強項仍是武戲,更見裴艷玲(女伶反工男伶行當)之特殊藝風傳承:
一、女青年花臉李鵬達之《鎖五龍》與《赤桑鎮》,唱工有嗓有味、身段功架有格,稍待時日,定是內地又一位難得「坤伶銅錘」;
二、女青年武生謝涵之《白水灘》,戲路遵循師祖李蘭享(南方武生宗師)前輩規臬,該戲「打灘」末尾,恢復十一郎與青面虎「扎槍」套路與槍花「串腕繞脖」花招,令人刮目相看。次夜又見謝涵《虹橋贈珠》之哪吒,身手之靈活、扮相之嬌巧,活脫少年「裴艷玲」絕版複製。今筆者重溫舊夢:一九六一年,初見十三歲的小女子裴艷玲,以梆子《寶蓮燈》沉香出世,轟動一時,回眸當年,她那繞台三圈旋子,身輕如燕一氣呵成、她那十個掃堂腿連接旋體轉蹬立身,勢如疾風掃殘葉,幾十年至今,環顧中國藝壇京崑梆三界,尚且無人望其項背。今見七旬裴氏風頭強勁課徒謝涵重來,寶刀不老可喜可賀!
河北京劇院與女花臉合作的三位硬裡子角色:小生張兵與老旦胡金平,扮相規矩準繩、藝品不慍不火,恰到好處;武旦宋曉華之水母與武生張喜躍之二郎神皆是功夫可觀;《翠屏山》潘老丈帶酒保丑角張雲生,嗓音響堂、嘴上乾淨,插科逗笑不慍不火,此乃傳承地道,藝品規範之「硬裡子」良才!《翠屏山》海和尚,乃小生應工之冷門小角色,殺山摔屁股坐子與高吊毛,皆為小角色賣點,張兵演來恰到好處!展示河北京劇院藝術整體水準平衡,相當可觀!
筆者以為:
一、《白水灘》前面「望灘」,十一郎登高若能以飛脚上桌;《白水灘》未尾十一郎「槍花串腕繞脖」,司鼓應打「干牌子」私房點子相墊托;該戲夏副將為官府武將統領、劉仁傑為世家公子,傳統扮相應穿厚底靴才合角色身份。如此《白水灘》,則是內地藝壇文革後唯一可見南派傳統格局也。
二、《虹橋贈珠》前邊「水府聯姻」應明場交待水母向白公子贈珠情節;結尾處,白公子也應明執寶珠分水來救,令水母反敗為勝逼退二郎。如此,乃是《虹橋贈珠》之情節張夲。
(二) 香羅帶:戲藝不實授
兩月前,香港首屆中國戲劇節開始售票之日,筆者即接香港戲曲圈內朋友電話,詢問京劇《香羅帶》之戲橋,與鄧宛霞該戲師承來由。
梨園內行皆知:《香羅帶》乃崇尚「男權主義」的倫理正劇、亦是一齣以「誤會」喜劇手法演繹的家庭悲劇,夲是四大名旦荀慧生中年唱成的荀派名劇,青衣應工。以老戲迷之觀:聽唱不解渴,看做亦無出奇之處。這是角色賣名氣的情節戲,全靠劇夲故事搧情,是戲中情節令觀者忍不住笑聲,禁不住感慨,欲哭無淚——
中國京劇藝術歷來極重師承,流派講究實授,筆者所知:荀慧生先生後期幾乎不動《香羅帶》,曾於上海見荀門弟子許翰英(男旦)與李薇華演出《香羅帶》;到了內地文革之後,亦難見有人傳承荀派冷門《香羅帶》,令《香羅帶》幾乎絕跡當代舞台。
看香港京崑劇場鄧宛霞與耿天元上演《香羅帶》,明見鄧宛霞戲藝不對工,台步身手缺失張夲、唱唸毫無荀派韻律,令觀者視聽感覺不痛不癢;尤其耿天元之老生,由頭至尾雙腿軟沉,唱唸勁頭着意「卸工」,竟將古代守備武將唐通,演成崑曲《跪池》巾生陳季常,大丈夫如同懼內怕妻小男人,令人疑信參半:她們戲藝有無實授!?誰人敢在香江藝壇隨意凑合應付公演!?
(三)劈山救母:南派絕品
七旬裴艷玲久別香江,喜見崔護重來寶刀未老,挖掘南派武生絕品《劈山救母》:開金臉、舞飄帶、耍大斧、翻身滾背,氣勢不衰;曲牌夠調面唱大字,嗓音亮堂壓住哨吶海笛,戲藝傳承南方前輩蓋叫天、李蘭亭衣缽,百年藝壇難得一見。
是夜觀賞裴艷玲之金臉沉香,令筆者回憶當年漢皋藝壇之全夲「寶蓮燈」:陳鶴峰之劉彥昌、楊菊蘋之三聖母、郭玉崑之沉香、李薔華之王桂英、高盛麟之二郎神、朱寶康之華山道人,見出手大王郭玉崑之沉香,尊南派武生前輩李蘭亭章法:由俊扮演至金臉,沉香打死秦官保,由道人救往華山修煉得道,滿台灑火彩,沉香翻下變金臉再翻上,先「降青龍」抽斛舞飄帶、再「伏神虎」耍雙頭金斧,戲藝傳承乃南派武生主流。
今日裴艷玲挖掘古夲《劈山救母》,戲藝得自乃師郭景春先生(與出手大王郭玉崑師出同門)七旬女伶憑藉幼年功力深厚,舉手投足不見衰態,除「娃娃」身形難再之外,戲路格局令香港戲行業者及戲迷眼界大開,紛紛粵語議論:「—嘩!犀利!呢個男人婆真有料到!犀利過真男人!好嘢!好嘢!」。大幕落下,見裴艷玲在一片叫好驚嘆聲中頻頻謝幕,足慰乃師郭景春先生與京劇南派武生先賢蓋叫天、李蘭亭於九泉之下——
(三) 翠屏山:裴艷玲獨擔全局
《翠屏山》取材水滸傳,戲演「吵家 殺山」,乃百年梨園京梆两下鍋之流派功夫戲,
筆者在漢皋坐科年月,便聽先師楊玉華聊《翠屏山》,聊他由祖爺小楊月樓那一代江南前輩伶工合作之《翠屏山》:石秀(蓋叫天)、楊雄(趙如泉)、潘巧雲(小楊月樓)、潘老丈(苗盛春)、海和尚(趙君玉)、酒保(劉斌崑)、迎兒(林蘋卿);之後又在漢皋藝壇,聽高盛麟先生聊四十年代在上海灘幾台合作《翠屏山》:石秀(高盛麟)、楊雄(麒麟童 葉盛長)、潘巧雲(毛世來 李玉茹)、潘老丈(劉斌崑)、海和尚(高維廉)、酒保(韓金奎)——
新中國之初,傳統戲曲始終受制政壇風向起落,第一批禁戲名單,便有《翠屏山》,從此之後,中國大陸幾乎無人再演《翠屏山》,戲曲學校更無人傳授《翠屏山》。
筆者見識《翠屏山》,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漢皋藝壇禁戲開放(內部示範):石秀(郭玉崑)、楊雄(高盛麟)、潘巧雲(楊玉華)、潘老丈(高世泰)、海和尚(熊志雲)、酒保(劉文正)、迎兒(張劍英),由前輩之多次言傳與難得示範,方才知曉戲中主角:石秀(武生)、楊雄(老生)、潘巧雲(花旦)及配演:潘老丈(老丑)、海和尚(小生)、酒保(小丑)、迎兒(二旦)大小角色,人人有戲料、個個有玩藝可觀。
傳統戲藝轉輾幾十年,僅聞這齣通俗可觀的水滸大戲在彼岸得以傳承,海峽彼岸京劇伶人李桐春(石秀)、胡少安(楊雄)、戴綺霞(潘巧雲)等常演《翠屏山》——
今日見裴艷玲獨擔全局之河北京劇院在香江重演《翠屏山》,實乃香江戲行業界與戲迷福音,透視今日中國社會人文狀態日向開明和諧也!
先說裴艷玲之石秀:
前面吵家之唱唸神情,全是拼命三郎氣勢;後面酒樓耍半套「六合刀」,乃前輩武生絕傳;末尾殺山下場,一套裹身刀花,技藝章法講究。每一段戲藝皆有令觀者震驚情嘆之處,內行話:真正有玩藝露給您看!
二說鄧宛霞之潘巧雲:
當初看過鄧宛霞組班下海及後來演出戲碼,多為京崑閨門旦,梅藝張腔,這次《翠屏山》潘巧雲:戲不對工、藝不實授。
京劇花旦唸白要求有腔有韻,熟悉鄧宛霞的朋友皆知:她唱京崑戲曲如同京崑旋律下的歌唱,潘巧雲「吵家」之唸白重過唱腔,聽她一晚上沒完沒了地無味「京白」,自露嘴上功夫不地道!京劇花旦講究脚下踏蹺功,潘巧雲踏蹺是京梆花旦傳統規矩準繩,見她「吵家」踏蹺,後面「殺山」,三人大圓場、三插花,脫去三寸金蓮變成大脚彩鞋,脚下還拉胯跟不上,自露脚下功夫不到家!見她「殺山」末尾之屁股坐子、烏龍攪柱、搶背均是慢節奏地免為其難,自露旦角腰腿功夫不完全!
三說耿天元之楊雄:
耿天元來自前山東京劇院,於新中國六十年代,坐科北京戲曲學校,夲工老生,當時《翠屏山》早已遭「戲改運動」禁制,耿天元亦自然難有楊雄戲藝師承。難怪他又堂而皇之把梁山好漢演繹成怕女人的小男人,後面「殺山」,大圓場、三插花,脫去厚底靴改穿一雙薄底鞋,功力不夠身份全失,耿天元楊雄師承何自不堪細問。
散戲,在葵青劇院大堂相逢幾位香江戲迷老世交,搖頭感慨:鄧宛霞、耿天元藝無實授,無師自通竟能擅動《翠屏山》,真可謂:香江藝壇異數也!